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相继攻陷香港,进逼缅甸。1943年中印缅战区建立,中国加强了与英美盟军的军事合作。美方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抗日部队提供了大量的新式武器、弹药、车辆以及通讯、医疗等器材设备,还先后派出了“飞虎队”(Flying Tigers)...
(1)战斗性 首先,抗战时期重庆的军事翻译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从宏观角度来说,这种翻译活动处在反法西斯主义、争取民族解放这一时代的主流话语之中,它所表现出来的必然不是一种不温不火、模棱两可的叙事,而是与法西斯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抗战文艺本身...
根据黎难秋统计,《民国时期总书目(军事)》共收录图书约5560种,其中译书约850种,即民国时期出版的军事学类书籍中,编译书籍约占15.3%。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在渝共出版240余种军事译着,由此可见,抗战时期重庆出版的军事译着在整个民国时期的...
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全国各族人民及各个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共同团结在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法西斯主义的一场正义而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由于抗战时期重庆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文学翻译作为主流政治话语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自身明显的时代特征与规律:选题的趋时性、表现形式的大众化和功能的实用性。 (1)趋时性 战时的翻译活动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趋时性。有学者将战时重庆文...
在抗战期间,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作品占有很高的比例,但毕竟不是文学翻译的全部。当代西方文学作品和古典名着同样也进入了翻译家的视野,直接或间接地为主流政治服务,成为社会集体叙述的重要补充。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许多经典作品经过翻译家或翻译评...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各民族、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1938年3月29日,国民党召开临时全会,大会通过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现正从事于四千余年历史上未曾有的民族抗战。此抗战之目...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仅1个月,中国军队主动发起了淞沪战役和台儿庄战役。但在同年12月,南京陷落;在3个月期间,前方将士的英勇抵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国民政府初步将东部沿海的学校与工厂成功地西迁,开始了“中华民族首次从东向西的文化大迁徙”。作为战...
五、意义、难点、基本思路和方法 文化西迁也为文化界人士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中央大学迁渝后,迅速在沙坪坝松林坡修建简易校舍。“所谓简易校舍,就是采用四川省农民村舍的建筑办法,架柱顶梁,以竹筋为墙,内外敷以灰泥,其厚不逾二寸;屋顶为木椽上铺...
四、文学、军事、科技与新闻翻译 本书试图对抗战时期重庆的文学翻译、军事翻译、科技翻译、新闻翻译与对外文化交流进行较系统的梳理,揭示抗战时期重庆翻译活动对全民抗战、最后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贡献。 在抗战的8年中,汇聚于重庆的文学翻译家...